词汇 | 大审 | 正文 |
释义 | 大审明代审判制度。以朝廷派官审理,又以宽大为宗旨,体现恤刑,故名。初无定制,成化十二年(1476)以大学士商辂建议,定以五年一行,遣官分行各地审理。十七年,又定在京亦五年一行。届时,由司礼监会同三法司堂上官于大理寺审录,南京则由守备内臣会同法司举行。地方则遣刑部、大理寺官会同巡按御史审理。大审也称“宦官会审”。明代特有的会审制度。明中叶后,宦官擅权,操纵司法。明宪宗成化十七年(1481)规定:对南北两京及十三省,每五年进行一次案件审查、清理工作。中央由司礼太监一人,会同三法司的长官,在大理寺审录备案。地方则由各布政司派遣的刑部、大理寺官员会同巡按御史,进行审理。明世宗嘉靖年定制,大审杂犯死罪,准徒五年者,皆减一年。大审自神宗万历二十九年(1601)起长时不行,万历四十四年(1616)复行之。这一制度对防止刑狱的冤滞有一定积极意义。 |
随便看 |
英汉词典包含224195条英汉翻译词条,涵盖了常用英语单词及词组短语的翻译及用法,是英语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