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歌有一个习惯,当喜欢听一首歌的时候,总喜欢一直循环,直到自己确定不想听为止。
今天听的是张靓颖的《G大调的悲伤》。
歌已经听过无数次,并不是说还有感觉。
只是喜欢里面那一句:
流转的时光,褪色的过往。
岁月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。
景观设计总算有了一些进展。
大家决定在中山路找一块地破土动工。
自认为没有做城市规划的能力,因为唯一读过的书,只有浅浅的一本《城市设计原理》。
更没有指望能在这个设计当中做出什么轰烈大事。
于是,便决定走老本行,做旧房改造。
于是勘察场地成了理所当然。
中山路的路边建筑景观,已经接近残破。
支起的无数广告招牌,半遮半掩着已经的落寞。
白天的街道,挣扎一般地在干净着,试图在维持那一息尚存的整洁。
远处崭新的现代化高楼承托着这里的残砖旧瓦。
刹那间,仿佛隔世。
街道上的人已经在开始为晚上的生计而忙碌。
一些不起眼的角落,人们忙着可能是一天当中最后的娱乐。
打麻将,打牌,吆喝着,寒暄着。
有了嬉笑,有了回眸,有了时光。
一路寻找着,那该在我们的方案中出现的主题。
保护?文脉?改造?搬迁?
在破旧的小巷中信步,流连,凝望。
心中却只泛起了迷茫。
空中交织这的电线,仿佛人们对这片残破景色的欲望。
保护!文脉!改造!搬迁!还有和我一样的迷茫。
“请问你们是?”
“哦,我们是广西大学的学生。”
“你们来这里是来干什么的?”
“调研·····”
“调研什么?”
“我们有一个作业·····”
短暂的试探之后,众人的警惕开始降了下来。
聚集过来的人也多了。
话语中,依稀了解到了他们的苦衷。
永无休止的吵闹,永无休止的阴暗,潮湿,狭小。
这里的生活,已经让这里的人感觉到了疲倦。
英姿怯生生的问道:“那如果说要把这里保护起来,让你们继续住在这里,你们愿意么?”
“你来住住试试看。”一位妇女白眼道。
坐在远处的我,不禁一笑。
破旧的房屋,多数已成危房,屋顶上的瓦片已经松动歪斜。
横七竖八的违规电线,积满衣服的阳台。
发灰的木窗框,塑料糊的窗框,积水的走廊,远低于“法定”面积的坑洼院子。
甚至就是这样坐着,鼻子里都有着难以挥去的水泥味道。
是谁要保护这样的建筑?
恐怕又是一例“画家不知渔家苦,好做寒江钓雪图”罢。
可如果连这里都拆了,我们还有什么证据,来说明我们曾今在这里生活过,并一直在这里生活着?
这里的窗框,框住了窗外的天空。
阴霾过,晴朗过;事态如浮云,时间如流水。
可能,真的要这样烟消云散了。
想着这片破屋的轰然倒塌,又仿佛突然间在心中塌陷了什么。
摸不着,抓不住的一些东西,在身体内部泛起一阵烟尘。
离开小巷,门外是一个菜市场。
人们挑拣着,讨价还价着,顶着烈日皱着眉头走着。
手中的菜一甩一甩。
亲切得紧。
这些都会消失么?
这些都该消失么?
一面裂开的砖柱上,一根青藤,从裂缝中蔓了上来,盘结着风化的泥砖,长出一小簇绿叶。
突然间,仿佛什么从很远很远的地方,顺着这青藤,自古足今。
而这与多情无关 |